说起这事儿,还真得从我大二那会儿说起。那时候课不多,人也闲,就喜欢捣鼓手机上那些新鲜玩意儿。特别是有些国外的APP和小游戏,设计得特别有意思,但就是没中文,看着一堆洋文,那叫一个费劲。
我记得特清楚,当时迷上了一款国外的养成类小游戏,界面可爱,玩法也新颖,就是全英文。玩着玩着就特别想知道那些剧情对话到底在说一开始么,就截屏,然后用翻译软件一张一张翻,那效率,啧啧,别提了。后来我就琢磨着,这玩意儿能不能自己给它“翻译”了?
说干就干! 我就开始在网上瞎搜,关键词就是“安卓应用翻译”、“APP汉化教程”之类的。你还别说,真给我搜到不少东西。什么APK编辑器,字符串查找,一开始看得我云里雾里的,感觉比我们专业课还难。
下载了几个推荐的工具,比如那个叫“APK Editor”的,还有个啥“MT管理器”好像也挺多人提。我就随便找了个体积小的英文APP练手。第一次打开那APP的内部文件,密密麻麻的代码和文件夹,我头都大了。 按照教程说的,去找那些包含文字的XML文件或者arsc文件。找是找到了,但里面的英文句子散落在各个角落,有些还夹杂着代码符号,看得眼花缭乱。
我记得我第一次尝试汉化的是一个特别简单的天气应用。我小心翼翼地把找到的“Monday”、“Tuesday”替换成“星期一”、“星期二”,把“Weather”改成“天气”。改完之后,紧张兮兮地保存,然后打包,再安装到手机上。
小编温馨提醒: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,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,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/绅士游戏/3A单机游戏大全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绅士游戏下载专区
你猜怎么着?一打开就闪退! 当时那个泄气。但咱这个人,就是有点犟脾气,越不行我越想搞明白。我又重新解包,对照着原来的文件一个一个看,发现可能是什么编码问题,或者是我修改的时候不小心动了不该动的符号。
反反复复试了好几次,失败了N回。有时候是闪退,有时候是安装失败,还有时候是打开了,但中文显示成一堆乱码,跟天书似的。那段时间,我几乎天天晚上抱着手机研究到半夜,室友都说我魔怔了。
最让我头疼的是有些文本它不是直接写在XML里的,可能是硬编码在代码里,或者是在一些数据库文件里。那种就得用更复杂的方法,比如涉及到反编译dex文件,修改smali代码什么的。那个对我来说就太难了,基本上遇到这种我就直接放弃了,哈哈。
大概花了一个多星期,我终于成功汉化了那个简单的天气应用!虽然只是几个单词的替换,但当我看到自己手机上显示出我亲手翻译的中文界面时,那种成就感,简直了!就跟打游戏通了一个大BOSS一样兴奋。
从那以后,我就跟上瘾了似的。开始挑战更复杂的APP,比如一些小众的图片编辑器、记事本,还有我最初想汉化的那个养成游戏。我会先在网上找找看有没有人已经汉化过了,没有的话,我就自己动手。有时候一个APP可能要花好几天甚至一两个星期才能搞定,尤其是文本量大的,或者结构复杂藏得深的。
我会把APP解包,然后把所有可能的文本文件导出来,用文本编辑器慢慢翻译。遇到不确定的词句,就结合上下文猜,或者去查词典。翻译完了再小心翼翼地替换回去,打包,测试。这个过程挺枯燥的,但每次成功运行,看到自己熟悉的中文界面,就觉得一切都值了。
我还记得有一次汉化一个日文的游戏,我不懂日文,就靠着翻译软件和游戏截图里的假名猜意思,翻得乱七八糟,但居然也能玩下去了,自己都觉得好笑。后来还真有懂日文的朋友帮我校对了一下,才像点样子。
那时候,我电脑里存了一堆各种各样的APK源文件和汉化工具。没事就喜欢找个没中文版的APP来练手。室友都开玩笑说我是“汉化专业户”。也没想着靠这个干纯粹就是一种乐趣,一种钻研和解决问题的快感。
现在回想起来,那时候确实有点“沉迷”。有时候为了汉化一个APP,连课都差点忘了去上。而且这种修改别人APP的行为,也存在一些版权和安全风险。虽然我汉化的APP都只是自己用,或者给身边几个好朋友用,从来没有公开发布过,但心里还是明白这事儿不太合规矩。
而且有些所谓的“汉化版”APP,确实可能被植入了不好的东西,这个是要特别小心的。我自己捣鼓的时候,都是从官方渠道下载原版APP,然后自己动手,相对来说能避免一些第三方修改带来的风险。
现在工作忙了,也没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折腾这些了。但那段“沉迷”安卓汉化的日子,确实让我学到了不少东西,也体验到了很多乐趣。算是一段挺特别的大学经历了。偶尔看到手机里某个APP还是当年自己汉化的版本,还会会心一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