之前玩戴森球,每次都搞得一团浆糊,密密麻麻的传送带,看着就头疼。这回版本更新后,我就琢磨着必须搞个彻底的升级,把效率拉满,把那些老旧的生产线都给淘汰掉。我这回实践的核心思路是:前期苟住,中期全力冲刺“物流和增产”,后期直接躺平收割。

小编温馨提醒:本站只提供游戏介绍,下载游戏推荐89游戏,89游戏提供真人恋爱/绅士游戏/3A单机游戏大全,点我立即前往》》》www.gm89.me
我的实践是从头开始的,但这回我走了一条跟以前完全不一样的路子。以前我总想着把本地星球的资源榨干,这回我直接放弃了这个念头。
我起步就定下了目标——快速出“黄糖”(宇宙探索矩阵),别的都不管。为了这个目标,我连一些基础的精炼油和塑料产线都尽可能压缩了。我用最快的速度把红糖、蓝糖的基础自动化搞定,然后直接暴力堆积电磁涡轮,疯狂推进研究。
在这个阶段,我放弃了在本地大量部署精炼厂的想法,而是把所有能节省下来的算力都砸进了科技树里。等我看到星际物流站(ILS)这个图标亮起来的时候,我感觉成功了一大半。一拿到ILS,我立刻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:我的初始星球只承担研究任务和少量高精度组装,它就是个巨大的“机场”和“大脑”,资源全都从外面拉。
拿到ILS后,真正的黑科技路线就开始了,那就是增产剂(Proliferator)。以前总觉得这玩意儿费资源,还要多加一道工序,麻烦。但这回我直接玩了个狠的:我把增产剂生产线拉满,而且要求:所有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材料,从矿石开始,都必须被喷涂一遍!
为了支撑这个喷涂量,我初期把大部分煤都拿去做了Mk. II增产剂。大家可能觉得浪费,但实际效果是:
这种做法把我的生产密度直接提升了至少1.5倍,极大地缓解了后期地面上的物流压力。虽然初期耗电量大,但比起后期巨大的产能提升,这简直太值了。
有了星际物流站和增产剂打底,我开始进行星系级别的分工,彻底告别了“一锅烩”的生产模式。我把生产系统拆成了几个独立的模块:
现在我的主星球地面上干净得不得了,大部分传送带都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密密麻麻的物流无人机和物流运输船。这套系统跑起来之后,我发现以前熬夜搞几百个白糖都费劲,现在直接奔着每分钟几千个去了,而且维护起来特别简单,哪条线缺货,看一眼物流站界面就知道。实践证明,只要前期规划得“黑科技”一点,后期维护基本就是躺着收菜,再也没有那种乱七八糟的生产线焦虑了。